12月3日9点49分,“中欧+澜湄快线”国际货运专列和中老铁路老挝粮食专列,同时在中老铁路磨憨站首发,运营满两年的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与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大通道实现有效衔接,切实打通了“东南亚-昆明-成都-欧洲”的铁路亚欧大通道。
“中欧+澜湄快线”中老铁路国际货运专列,搭载来自俄罗斯的32车非金属矿石产品,这趟专列从俄罗斯莫斯科戈尔内廖站出发,经过满洲里口岸入境后,发往城厢站,再经成昆铁路、中老铁路发往磨憨站出境,至万象南站换装米轨,最终抵达泰国曼谷马达埔站,全程运行约22天,相比传统海运路线,节约了约20天时间。随着“中欧+澜湄快线”中老铁路国际货运专列首发,“中老铁路+中欧班列”国际铁路运输大通道正式打通。
同时,首列满载老挝粮食(玉米)的中老铁路老挝粮食专列从中老铁路磨憨站发车,标志着老挝粮食运输开辟了新通道。此前,老挝粮食进口运输方式,一般是公海铁联运,先通过公路由老挝运输到泰国,再通过海运由泰国运输到钦州港,最后通过铁路运输到国内各地,运输时间长,成本高。而随着首列中老铁路老挝粮食专列首发,预计2天后就可以到达云南蒙自北站,并集散至全国各地,全程运行时间相较公路运输减少1至2天,运输成本下降20%,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澜湄快线”和“蓉欧班列”的紧密衔接,铁路部门自2023年4月份起,已组织开行昆明王家营西至成都城厢站的多式联运班列,此举为“澜湄快线”无缝衔接“中欧班列”提供了现实运力保障。而自云南磨憨粮食指定监管场开通以来,铁路部门以磨憨铁路口岸粮食指定监管场地投用为契机,为来自老挝、泰国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优质农产品,提供运输便捷、快速、安全的国际运输服务,实现中老铁路老挝粮食专列开行。(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刘文杰)
中新社合肥12月3日电 题:安徽淮北:村有“微工坊” 锦鲤游出海
中新社记者 吴兰
冬日的皖北大地,麦苗油绿,农家“闲季”不闲。记者近日走进安徽省淮北市,探访这繁忙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见到秦秋芬时,她正在家里包装一款足浴包。秦秋芬说:“村里的艾草(产业),让我在家也能挣个‘馒头钱’,挺好的。”
秦秋芬是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村民,因要照顾孩子和生病的丈夫,只能选择就近灵活就业。她所说的艾草产业,是返乡青年孙伟的创业成果。
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市场需求日益见长。2019年,孙伟看准商机,开始在家乡从事艾草种植、品种选育、产品加工等工作,让当地司空见惯的“草”变“金”。
“种艾草的收入比原来更高了,自己和村民都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孙伟说,“每个人都有家乡情怀,家乡给了我一个平台,也给了在农村创业的底气。”
一位“乡贤”带动了一村产业,在古饶镇的例子不少。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介绍,为有效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难题,该镇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在村里建设实体“微工坊”,探索共富模式。目前,仅古饶镇就有12个村(社区)培育引进乡村产业项目12个,预计年产值6000万元(人民币,下同)。
“和村苹果”因特殊地理环境和种植技术使其成为当地特产中的“名品”。走进烈山区和村社区的苹果园,只见枝头果实累累,果农正忙于采摘。赵永信家今年苹果亩产约5000斤以上。他说:“现在销售行情很好,我每天要发货150箱到200箱。”
11月22日,“和村苹果”已成为当地特产中的“名品”。中新社记者 吴兰 摄
近年来,和村社区依托园艺传统和自然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以“苹果红”助力“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同时,发展小镇电商业。推动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休闲农业。
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距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柳孜运河遗址仅几公里。
“道口村曾是‘贫困村’,如今已成‘旅游村’‘示范村’。”道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超说。这一“逆袭”的密码之一就是依托柳孜运河遗址“金字招牌”,发展乡村旅游。
据介绍,总投资约7.5亿元的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目前正在做排水及隋堤沟清淤工程。
荷塘月色趣园、薰衣草园等,都是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地”而衍生的旅游产业。刘超介绍,下一步该村积极融入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对现有景区提档升级,扩大景区在苏鲁豫皖的辐射圈。
“我们是安徽省内建设标准最高、硬件设施规模最大的进口观赏鱼类繁育养殖基地。目前养殖的锦鲤有17000多条,品种达70多种。”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刘万春介绍说,“这里的锦鲤很多出口到韩国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12月2日,郭王村锦鲤文化产业园的各色锦鲤,自在游弋。中新社记者 吴兰 摄
走进位于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这座锦鲤文化产业园里,只见各色锦鲤自在游弋。站在一个鱼池旁,刘万春介绍:“这个池子里都是三岁鱼,每条价格都在万元以上。”
“锦鲤是一种吉祥物。作为宠物经济的一种,卖一元的锦鲤,可以带动十元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刘万春说。目前,该产业园正着力打造集锦鲤养殖、旅游、休闲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文旅新形态。
安徽是农业大省。2023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农业强省,打造徽风皖韵美丽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同时,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完)